癌症新藥有皮膚毒性 患者抗癌也要救皮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6日電)癌症藥物推陳出新,副作用卻超乎想像,三軍總醫院發表26病例,包括滿臉爛痘、甲溝發炎、色素沈澱如鞭痕等,有患者沮喪想放棄治療,幸好皮膚科介入「救皮」,才堅定治療信心。

三軍總醫院皮膚部主任趙昭明今天指出,目前的肺癌標靶藥物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抑制劑,有的大腸癌標靶藥物屬於抗表皮生長因子的製劑,再加乳癌標靶藥物,均是運用抗體或小分子的藥物來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達到治療目的,望文生義,這些藥物的皮膚毒性是藥理作用的一部分。

根據趙昭明的整理,治療大腸癌、乳癌的標靶藥物大約會造成10%15%病患發生甲溝炎,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則有一半的機會發生青春痘型的丘疹;另外,有新一代的口服化療藥從汗腺代謝,患者汗腺多的手掌、腳掌部也會因此受到藥毒而紅腫、刺痛、麻木

在趙昭明的案例中,有年約40歲女性服用肺癌標靶藥物兩週後,臉上、前胸、後背猛長爛痘子;有位乳癌患者注射乳癌標靶藥,指(趾)甲腫脹發炎疼痛,玉手變蘿蔔乾;還有一名25歲的男性罹患淋巴癌,化療三週後,胸部出現多條像皮鞭鞭打後的黑色素沈澱,無助又無奈。

26個病患中,約有兩成向趙昭明吐露不願再繼續使用抗癌藥物,趙昭明安慰他們,「有副作用才有作用」,因為皮膚毒性的症狀,顯示藥物正在消滅癌細胞,而且可經由醫師開給抗發炎藥治療,就能獲得改善。

腫瘤科醫師一般都會跟病人解釋癌症藥物帶來的皮膚癢、藥疹、黏膜破損、甲溝炎等副作用。對於嚴重的皮膚毒性症狀,趙昭明表示, 皮膚科 醫師要和腫瘤科醫師一起評估,短暫中斷癌症治療,或是調整劑量,嚴重者,還要懷疑可能是病患對藥物過敏。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鐘文宏曾發表一個大腸癌標靶藥物造成毒性表皮溶解症的藥物過敏案例,他認為,這種過敏體質造成過敏症狀跟藥理的皮膚毒性症狀非常相似, 皮膚科 醫師和腫瘤科醫師都要注意,以免造成癌症病患的死亡或失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vandhitv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